# 责任链模式
责任链模式(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
)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。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,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。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。
它的主要意图是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,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,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,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,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。
优点:
- 1、降低耦合度。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。
- 2、简化了对象。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。
- 3、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。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,允许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。
- 4、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。
缺点:
- 1、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。
- 2、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,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,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。
- 3、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,有碍于除错。
使用场景:
- 1、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,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。
- 2、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,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。
- 3、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。
# Real world examples
- java.util.logging.Logger#log()
- Apache Commons Chain
- javax.servlet.Filter#doFilter()